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如果说农民是迫于贫穷,不得已为之,而“火烧坪”模式火烧全省甚至省外,引来众多参观效仿者,就不能不说是“权力使人发昏”了。

近日读了《“火烧坪模式”能走多远》(见《农民日报》2003年10月31日,何红卫等文),感慨良多。一个昔日的贫困山区县,靠在高山上开荒种植反季节蔬菜一举致富,并被认为是“扶贫模式”迅速推广,模仿者甚至要“把菜种到神农架顶上”。农民确实富了,但青山消失了,泥石流和环境灾害却频频造访,当地人不得不严肃面对大自然的报复。感谢记者的这篇文章,它再次激起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    人与自然到底如何相处,这个问题令人深思。作为本质上是大自然一部分的人类,是什么时候开始丧失了对自然和地球母亲的敬畏?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人类疯狂地向自然无限制的索取而不知回头?再进一步说,是什么原因使得人类把自己的能力夸大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是愚昧无知,是致富的渴望,还是另有法律无力和制度缺失的原因。    在致富的渴望背后,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神秘的影子,正是他才是“火烧坪”之所以成为“模式”的根源。这虽然是个影子,却是一个强大的影子。他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在“火烧坪”开荒种菜致富的同时,这个影子就发现:必须有更多的火烧坪,才会形成大市场。于是,“包括县委办、政府办、组织部、公安局、银行等490多家单位和客商云集火烧坪,开荒种菜,热火朝天。”    农民的眼光是不会这么“长远”的,农民也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号召力。我们看到,不久国有林场也加入了开荒种菜的“大合唱”。有了规模,这个影子还得给它“正名”,于是“火烧坪经验”被层层放大,得到省市县领导肯定,在宜昌市“巡回报告”,报纸上展开大讨论。       “正名”运动把一个违背生态规律的“致富经验”雕琢成“扶贫典型”,违背林业法规的行为摇身一变成为声名鹊起的“先进经验”。“火烧坪模式”不断被复制,这个影子越来越强大,面对县林业局的对毁林开荒的制止,这个影子断然发话:“再不解放思想,就去住党校!”一个被认为“思想很左”的林业局副局长被改任闲职。于是,农民朴素的致富渴望,与这个强大的影子一拍即合,相互作用,才造就了今天的“火烧坪模式”,使得今天蔬菜种上了神农架林区的“高原湿地”。

说到这里,读者就能猜到,这个影子是谁了。他不是一个具体的个人,但在火烧坪模式形成的每一个阶段却对应着一个个具体的人。他可以给农民违法开荒的胆量,他可以批准国有林场的开荒,他可以鼓励农民把菜种到原始森林的“山顶”,他可以让那个不识时务的林业局副局长“住党校”。    这就是权力的影子,政绩的影子。增加农民的收入,让贫困的农民脱贫,这是政绩。让更多的农民增收致富,这更是政绩。只要有了政绩,升迁就有希望。谁也不会去思考,这个“政绩”的机会成本是什么,有多大。政绩是什么,是个人的仕途,是升官的前提。面对政绩的追求,权力者在良知和常识面前闭上了眼睛。    可以说,没有当前的政绩评价体制,就不会有火烧坪模式;没有“农民收入逐年增加”的统计压力,这个影子也不会丧失基本的理性,与农民一起变得“无知无畏”。如果说农民是迫于贫穷,不得已为之,而“火烧坪”模式火烧全省甚至省外,引来众多参观效仿者,就不能不说是“权力使人发昏”了。    如果要论起“火烧坪模式”的根源,农民的短视固然难辞其咎,而政绩驱动则不能不说是更深刻的根源。板子打在谁身上,一定要慎重。因为中国农民替权力者和既得利益者背黑锅,已经是古已有之了。

话题:



0

推荐

常红晓

常红晓

242篇文章 5年前更新

转型中国观察者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