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晚,《中国新闻周刊》刊发了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社科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首席专家傅莹撰写的文章《朝核问题的历史演进与前景展望》。该文约1.9万余字,其英文版刊发于美国知名智库——布鲁金斯学会官网。
傅莹在长文中回顾了近年来朝核谈判的过程,包括从2003年中方应约主持三方会谈到六方会谈再到会谈破裂的历程,提供了诸多关于朝核问题谈判的内情和细节。傅莹试图回答国际社会的疑问:中国为什么不能在管住朝鲜上负起更大责任?
傅莹长文共分四部分,各部分标题依次为:《美朝框架协议》与第一次朝核危机; 从第二次朝核危机到三方会谈、六方会谈;2009年至今朝核问题的螺旋式升级;朝核问题将向何处去?作者认为,通过和谈解决朝核问题是“帕累托最优选择”。
傅莹在最后一部分“朝核问题将向何处去”中指出,朝核问题面临三种可能局面:一是继续目前“制裁-试验-再制裁-再试验”的恶性循环;二是朝鲜政权垮台,这是美韩最期待的;第三是恢复对话和认真谈判,使朝核问题得到缓和甚至解决。
作者说,目前看,中方提出的“双暂停”是一个现实的起点:作为应对半岛危机的第一步,“朝鲜暂停核导活动,美韩也暂停大规模军演”,摆脱目前的安全困境,各方重新回到谈判桌前。此后,再按“双轨并进”思路,将实现半岛无核化和建立半岛和平机制结合起来,同步对等地解决各方关切,最终让朝鲜半岛长治久安。
傅莹认为,就第一种可能局面而言,朝鲜作为国家相对封闭,独立性较强,制裁虽能造成很大压力,但不会使其撑不下去。对朝制裁升级和朝鲜核导试验相互刺激的循环反复出现,朝鲜核导技术可能达到“临界点”。届时,反对朝鲜拥核的各方将面临两难选择:是采取极端手段导致不可控的结果?还是容忍朝鲜拥核?
这是因为:一是朝拥核决心十分坚定。二是美不愿做任何妥协,不能与朝做交易,这在美国各界已成高度政治共识,特别是在军界和战略界。同时,美国心有旁骛,借此不断强化在东北亚的战略部署和军事活动,不能聚焦于解决朝核问题。考虑到美国政策的惯性,转弯阻力很大。特朗普是否能摆脱旧的惯性,仍存在疑问。
傅莹指出,第二种局面是朝鲜政权垮台,这是美韩最期待的。这是美对朝不断加大制裁力度,只压不谈的深层考虑。但现实情况是,近年朝鲜国内农业和经济进入恢复阶段,民生状况相比最困难时期有了改善。金正恩已基本稳住局势,虽然朝鲜国内政策和表现令外界反感,但将希望寄托于朝政权短期内崩溃恐难以实现。
第三种局面是恢复对话和认真谈判,使核问题得到缓和甚至解决。傅莹说,应该承认,重启对话并不容易,因为多年来美朝间已极度互不信任,六方会谈的起伏甚至倒退也削弱了各方的信心。但过往的经验证明,对话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傅莹在长文最后总结说,在半岛问题上,中国的利益在于确保无核化和防止东北亚乃至亚太的和平安全环境遭到破坏,中国的责任在于积极主动发挥作用,以和平方式实现上述目标,最终达成半岛和平协议。同时,中国也要坚决阻止和防止半岛发生大的动荡和战乱。只有坚持对话,才能避免东北亚成为一片“黑暗森林”。
傅莹说,2003年前,朝核问题一直由朝美两家在谈。2003年1月10日,朝鲜宣布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第二次朝核危机爆发;二是海湾地区局势日益紧张。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派国务卿鲍威尔到中国,建议由中国邀请美朝代表会谈。
长文指出,第二次朝核危机爆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美朝框架协议》没得到执行,导致双方关系破裂。时至2003年,美国并未在指定时间用两座1000兆瓦轻水反应堆替换朝鲜的石墨核反应堆和其他相关设施,而朝鲜也没有完全履行协议。
傅莹在长文第二部分指出,美国对朝鲜的政策一直把“弃核”和“政权崩溃”搅合到一起考虑,常常混淆了哪个是主要目标。而平壤很难理解这些变化,因此他们认定美国从一开始就不是认真的。“911事件”后,朝鲜的反应就是一个例证。
“911事件”后,朝鲜外交部发言人在第一时间表态,说这是“令人惋惜和悲剧性的事件”,强调“作为联合国的成员,朝鲜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和对其的支持,这一立场不会改变”。傅莹说,这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对美强硬姿态,但小布什政府对此没有理睬。2002年1月,布什总统把朝鲜列为“邪恶轴心”国家。
傅莹说,2003年4月23至25日,中朝美三方会谈在北京举行。朝方提交了一份以放弃核开发和导弹试验换取美日韩经济援助和体制保证的“一揽子计划”,该方案体现了朝鲜的基本立场和思路,实际上成为以后几轮会谈朝方方案的基础。
长文指出,苏联解体后,中国成为朝鲜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和援助国。无论是美方还是朝方,各自都有两手打算:美方是可以谈,不行就打;朝方是要么谈出一个结果,要么拥核自保。而中方则是全力推动谈判,同时坚决打掉双方另外的企图。
傅莹认为,奥巴马采取的是对朝“战略忍耐”政策,其内涵就是,无论朝鲜怎样显示姿态,美国就是不对朝鲜的安全关切做任何实质性回应。你想接触我就跟你接触,但不会谈出什么具体进展,你要对抗我就强化制裁。归根结底是要通过不断地施加压力来促使朝鲜政权垮台,即所谓以压促变。但这种政策让局势恶化。
再者,美国借机扩展“萨德”系统损害中国战略利益。傅莹指出,中国担心在韩国部署“萨德”系统仅仅是美国在亚太以零和方式寻求己方绝对安全的新的开端,且美国还意图在日本和东亚其他国家部署“萨德”系统。如此下去,中美间将不得不面对更严峻的战略平衡问题,亚太地区战略领域的军备竞赛将愈发难以避免。
美在韩国部署的“萨德”系统,使用的AN/TPY-2型X波段雷达,号称当今世界上最大、功能最强的陆基移动雷达。该型雷达的最大探测半径在1200千米至2000千米左右,对于弹体尚未分离的上升段中远程和洲际导弹的探测距离在2000千米以上,且能在580千米左右的距离精确评估目标弹头的预计位置或假弹头。
傅莹说,即便基于最谨慎的估计,该型雷达如果在韩国部署,也将能对中国东北、华北、渤海、黄海的部分地区进行照射,这将削弱中国的战略威慑能力,破坏东北亚本就十分不对称的战略平衡。考虑到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已经有强大的导弹防御体系,韩国部署的“萨德”系统如果与日本的两部X波段雷达、关岛的“萨德”系统组网或共享情报,并与该地区美、日、韩大量的海基宙斯盾、陆基爱国者系统配合,美国的预警和拦截能力将大幅加强,将更进一步危及中国战略安全。
【常评】傅莹长文以英文版在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公开发表,是中国意图在国际上展示对朝核问题立场和认知的尝试,也是期望以此影响美国乃至相关各方的举动。傅莹长文的语调和表达相对客观、中肯,尽管其结论并不令人感到新颖,但仍然是理解中国对朝政策演变的重要参考。
傅莹作为中国前外交高官,其相关分析和逻辑代表中国官方立场,但也梳理了中国、朝鲜、美国在朝核问题上的谈判往事及行为逻辑,并透露了中国方面的一些外交决策细节。从长文透露的谈判细节看,受美国政府更迭和政治体制的影响,美国对朝核问题的战略和政策也值得反思。
读完傅莹长文,深觉解决朝核问题,并非此前想象的那么简单。国际关系研究是个专业的领域。无论如何,从中国战略安全出发,从国家利益出发,而非从意识形态出发,不从所谓社会主义国家“友情”出发,统筹考虑外交战略是正确的选择,也是中国外交政策的一种进步。
附:傅莹简历
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社科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首席专家
1953年1月生于内蒙古自治区,女,蒙古族。2013年3月以来,担任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至四次会议新闻发言人。
1978年-1982年 中国驻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大使馆职员、随员;
1982年-1985年 外交部翻译室随员;
1985年-1986年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肯特大学进修;
1986年-1990年 外交部翻译室三秘、二秘、副处长;
1990年-1992年 外交部亚洲司副处长、一秘;
1992年-1993年 联合国驻民主柬埔寨临时机构职员;
1993年-1997年 外交部亚洲司一秘、处长、参赞;
1997年-1998年 驻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大使馆公使衔参赞;
1998年-2000年 驻菲律宾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
2000年-2003年 外交部亚洲司司长;
2003年-2006年 驻澳大利亚联邦特命全权大使;
2006年-2009年 驻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特命全权大使;
2009年-2013年 外交部副部长
关注【常识talk】,读有用的新闻。精选每日要闻,点评政经大势
摘编者常红晓,系财新网原主编(政经),《中国改革》助理主编
0
推荐